现在位置 >> 首页 >> 瞬间影楼 >> 游山玩水 >> 普陀山
普陀山
已阅读:10648

    普陀山,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,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溶汇一起,成了名扬中外的“海天佛国”。巍峨庄严的普济寺(前寺)、法雨寺(后寺)、慧济寺三大寺,是我国明末清初建筑群的典型。元代古建筑多宝塔、明万历年间雕刻的杨枝观音碑、清初从南京拆迁来的明故宫九龙殿,是观音道场的“镇山三宝”,近年兴建青石浮雕“五百罗汉塔”、33米高的“南海观音”露天铜像、纯紫铜铸成的正法讲寺“铜大殿”,新近修复的紫竹林禅院、西方庵、祥慧庵等故刹梵宇,又为佛国增添了风采和魅力。 
    普陀山大海怀抱,金沙绵亘,景色优美,气候宜人。著名景点如潮音洞、梵音洞、朝阳洞、磐陀石、二龟听法石、百步沙、千步沙、普济寺、法雨寺、慧济寺、南海观音、大乘庵等。
   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、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,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景区包括普陀山、洛迦山、朱家尖,总面积41.95平方公里。其中普陀山本岛12.5平方公里,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。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,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,古人称之为“海天佛国”、“人间第一清静境”。

2005.7.24.

去普陀山从宁波乘车,然后转乘轮渡去舟山,我们的车就开上了这个渡轮上。

渡轮上的休息室,还有餐厅...

行驶中的渡轮

舟山远眺

舟山码头和繁华的街市

然后换乘这艘快艇去普陀岛

普陀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

   1990年5月落成的“普陀圣境”门阙,俗称“佛国进山门”,朝山进香或觉胜旅游者,一踏入此门,就算进入了“海天佛国”。
    山门由琉璃筒盖顶,飞檐翘角,高7.5米,纵宽18.5米,进深6.7米,与海岸牌坊东西耸峙,气势巍峨。门额题名“普陀圣境”出自当代书法大师沙孟海手笔。

海岸牌坊
    短姑道头的上方石级尽处耸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翠瓦飞檐的牌坊,就是海岸牌坊。始建于清雍正年间,1919年安徽无为居士陈胜良因祈嗣有感应,募捐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牌坊,三门、四柱,高9米,宽8米,凡来此礼山者“离鲸涛而登净土”仰视牌坊,均称雄伟。“南海圣境”、“同登彼岸”、“宝筏迷津”、“金绳觉路”、“回头是岸”均为北洋军阀黎元洪、徐世昌、冯国璋等人所题撰书、匾额和楹联。

岛上的商业街

 

 

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代,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,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西天门下西南方向有一巨石,广约300米,圆浑平滑,中间刻一巨大的"心"字,足有5米高、7米高,“心”字的中心一点可坐八九人,整个字可容百人打坐,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。此字刻于何年、出于何人手迹无从查考,但至少清代以前就已有此石刻。佛家以修心为上,如今,人们虽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“心”字,但众多青年男女到此游览,都喜欢绕着“心”字环行一周,或在“心”字中间摄影留念,以作爱情和友谊的象征。
    人们争先恐后得到这颗心。但这毕竟不是真心,不是人心...

锁住了铜心,锁住了铁心,锁住了石心,是否也锁住了人心?

 

古刹幽径

    从普济寺出发揽西天诸胜,必经西天门。所谓西天门,即由三块巨石架成的一道天然石阙,石阙狭窄,仅容一人佝腰通过。上方横石题有“西天法界”四字,竖立题有“证菩提道”四字。“菩提”系梵语,意为“觉悟”。由此可上达摩峰。

欲求佛境界,攀登无止境

    正法讲寺原名“圆通庵”,亦名“圆通禅林”,位于被称为“海天佛国”的普陀山西天景区之顶,海拔150米,如建于明,扩建于清。三面环山,一面临海,树木茂盛,环境幽雅,是一陶冶性情、升华人格之宝地,有“海山第一庵”之美誉。

 

    明万历五年,僧圆献见此地幽静,易于潜修,遂于此结茅,取名“圆通庵”。清同治三年,普信禅师建茅篷之椽。光绪庚子年,中典永悟禅师主持寺务,广募净资,大兴土木,开拓基宇,建成大雄宝殿、韦驮殿、念佛堂、方丈院、客堂、东西僧舍等,规模宏大,成为普陀山一大庵。 一代名士康有为游山居此,题此庵为“海山第一庵”。历史上有名的重兴祖师还有山静、莲禅等诸位禅师。
    十年浩劫时,先后被舟山市船厂 ,舟渔公司占据为招待所,长达二十余年,寺貌全非,1995年秋重由普陀山佛教协会收回,改为尼众道场,更名“正法讲寺”,列为重点修复寺院。历时三年,华严楼间,拔地而起。新建了圆通宝殿、念佛堂、祖堂、方丈楼、讲经堂、教学楼、僧舍。尤其是新建纯铜铸之“正法明如来铜殿”,成为海天佛国一大奇观,规模宏大超越历代。寺内所供奉的佛像全用纯铜铸成,是普陀山唯一供奉铜佛像的寺院,寺里还藏有丰富的佛教典籍,有《新修大正藏》、《乾隆大藏经》、现代佛教学术丛书及其它各种大型佛学丛书数十种。寺中住僧六十余众,现为全山最大的尼众道场。1997年春,普陀山佛教协会将普陀山佛学院尼众正科班迁移于此。1998年普陀山佛学院尼众第一届正科生在此毕业,十余名学僧已踏上了弘法利生、自觉觉他的光辉路程。尼人第三届预科班近五十名学生正在此精进修学佛法。

绿荫环抱

    圆通宝殿。1997年重建,木质结构。殿广五间,进深三间,高12米,单檐歇山式,四角起翘,巍峨壮丽。门扇窗花,殿顶藻井,雕技精湛,构图细密,式样繁多。殿内陈设,幢幡宝盖,宫灯供桌,富丽堂皇。正中供奉观音大士铜像,高三米,左右为善财、龙女,两旁为观音三十二座化身,高难度1.5米,亦纯铜铸造,铸工独特,容姿飘逸,金光闪烁,蔚为壮观。

    正法明如来铜殿。于1998年3月兴建,同年10月峻工,是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建的一座纯铜结构的殿宇。它集五台山头显通寺、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铜殿、普陀山法雨寺玉佛殿之长。青铜重檐歇山式,高7.82米,面广七米,进深五米,重量180吨,耗资1700万元,现为全国最大的铜铸殿宇。殿内供奉由缅甸请来的正法明如来玉佛一尊。铜殿外四周平地皆用汉白玉石砌成,铜殿背靠山,面朝海,翘阁飞檐,气势雄伟,光彩夺目,俨然天降。

一叶扁舟石。
石呈菱形,搁在宽大、斑剥的石台上,极似船在破浪前进。游人驻足其上,大有临沧海之感。

梅福禅院
    从西天门上行,穿过一段落间石板通道,即到梅福庵。传为纪念西汉南昌尉梅福来山修道而建。西汉寿春人,曾任南昌尉,后弃官游历江湖,晚年来到普陀山居洞炼丹后死与洞中.山民为纪念他,取山名梅,并建此梅福庵.庵宇临坡而起,周围林木幽深,梅福庵规模不大,但大殿金碧辉煌,大殿东后侧的灵佑洞即当年梅福炼丹洞,洞中山泉清澈见底,含多种矿物质,人称"仙水".游人到此多一饮为快。

 

    灵佑洞又名“炼丹洞”,位于大雄宝殿右后方。传说当时梅福炼丹处,洞内有一泉水常年滴流不歇。泉水含多种矿物质,清目醒脑,去除百病,消灾延寿,被人们称为“仙水”。“灵佑洞”三字为清代文学家吴瞻泰所书。洞中供奉梅福塑像。

回头是岸

佛祖在心中

磐陀石。
    磐陀石由上下两石相累而成,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,周广20余米,中间凸出处将上石托住,曰磐;上面一块巨石上平底尖,高达3米,宽近7米,呈菱形,顶端平坦,可容30人,曰陀。上下两石接缝处间隙如线,睨之通明,似接未接,好似一石空悬于一石之上。相传曾有人牵线横割而过,由此可以证明两石并未相接,但以后试者皆未成功。磐陀石险如滚卵,如果你站在面前,可能会担心一阵大风,将上面巨石吹滚下来。但却安稳如磐,亿载未动,万劫不摇,两石永远是这样相累相依。磐陀石顶巅平坦,常见有二、三十个旅客在其顶上嘻戏,它却纹丝不动,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大奇观。

 

    磐陀石相传是观音大士说法处,石上有“磐陀石’(候继高书)“大土说法处”、“金刚宝石”、“西天”、“天下第一石”等题刻。磐陀石上凿有石阶,可缘梯而上到石顶。每当夕阳西下,石披金装,灿然生辉,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,环眺山海,洋洋大观,景色壮奇,“磐陀夕照”,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。

 

    在磐陀石身上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事情,据说《西游记》的西天便在此处,《红楼梦》中“通灵宝玉”又和这里的“金刚宝石”形意酷似,因而近代有许多电视、电影剧在这里拍摄外景。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,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,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,藉以“壮胆”“祛灾”。

    “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”为六字真言,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: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,为祈愿宝珠莲上之义。诸位佛教徒必诵的课程,特别是藏传佛教徒口头经常念诵之咒文,亦即莲花手菩萨祈未来往生极乐世界时所诵之六字。喇嘛教徒信仰此菩萨,如彼阿弥陀如来在极乐莲台,救济祈者,生生世世出离因果无穷之生死,故尊戴至厚,皆口诵之。
    (唵)即瑜伽正体,身、语、意相成就。经常念诵此时,常念佛及观世音菩萨成正等觉时,身、语、意应净业,悉皆相应成就,由此佛力加持,我等之身、语、意应与佛之身、语、意成为一体,妙净庄严。
    (嘛呢)即宝也。此宝出自龙王脑中,若获得此宝,以之入海,无宝不聚;以之入山,无宝不聚,故曰聚宝。佛法能聚万善,能生万法,犹如摩摩尾,故假此义显妙法。
    (叭咪)梵语莲花出泥不染,具足无谝。(一说有“持”之意)。又说(吽)代表三解脱门。如是三门,一切诸障,所不能入。
    六字真言,源于梵文,由六个藏文字母组成,它不仅是藏传佛教密宗的祈祷心语,而且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发声公法。六字真言的汉语音译为:俺(an)、嘛(ma)、呢(ni)、叭(bei)、咪(mi)、哞 (hong)。佛教密宗认为这六字属于佛教密宗莲花部,其缘起即莲花生菩萨祁往极乐世界所唱的六字圣歌,后来藏传佛教将六字真言定为观世音菩萨的明咒。对六字真言的意义可以作以下的解释:“唵”表示佛部心,念此字时要身、语、意相应,与佛成为一体。“嘛呢”二字是梵文,是如意宝的意思,表示宝部心,又叫“聚宝”。“叭咪”二字是莲花的意思,表示莲花部心,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,永远纯洁。“哞”字表示金刚部心,是祈愿成就的意思,必须依靠佛的力量,才能得到正果,成就一切,普渡众生,最后达到佛的境界。
    藏传佛教密宗又将这六字真言视为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源。六字真言,一字一音,各有所属,针对人体相应的部位,从头到脚,层次分明。发音的大小,也有所不同,如精、气、神之声可大一点。而六字真言,一般要柔和,可取中等发音,有时也可默念或小声念。一般发声时间长,效果就好。总之,六字真言发声法从健身方面说,是防病、治病、延年益寿的功法,同时也是开发人体特异功能的方法之一。
    藏民们认为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勤于念经。因此,不仅老年人把来生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念经上,就是中年人、青年人也勤于念经。他们除了张口说话、饮食及睡眠外,无论坐卧立行走无不喃喃念经。在藏区,人们往往不停口地念诵“六字大明”,因“六字大明”虽然易于学会念诵,却以念诵遍数论其功德,于是特别是老年人,只要醒着,口中便发出六字明咒持诵之声,即便在劳作之中,行路之时,时时抓紧时间念诵。有一大字大明剖释的藏文资料中提及。念“六字大明”,可使吃亏者赢得食物财富;妇女得投男身;念“大字大明”百遍至千遍,与读《甘珠尔》(大藏经之经藏)的福泽相同;念“六字大明”1万遍至7万遍,可消除积累了百千个万劫的孽障;念“六字大明”10万遍,可不再受生于三恶之道(即畜牲、饿鬼、地狱)。念“六字大明”百万遍,可获到达不灭谛土;念“六字真言”千万遍,可证现法身、报身、化身;菩提身着可成佛。因人们为了追求多念诵“六字大明”,除了抓紧时间口诵,还制作“嘛呢”经筒,把“六字大明”经卷装于经筒内,用手摇转,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“六字大明”。有的还用水力、灯火热能,制作了水转嘛呢筒、灯转嘛呢筒,代人念诵“六字大明”。同时,人们还用石片凿刻“大字大明”,堆放在圣地或路口山丫口,让其永远为人类持诵“六字大明”。

 

二龟听法石。
    二石酷似龟状,一龟岩顶,回首观望,似有等候之意,一龟缘石直上,昂首引领,一幅着急姿态。相传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说法,只因听得入迷,忘了归期,遂化身为石。

 

 

 

观音古洞。
    观音古洞位于普陀山梅岭之后鹦哥石侧,原为自然洞穴,并无殿宇,只有梅树数株,故亦名“古梅岭”。洞顶岩石重重,樟树遮天蔽日。明万历年间有一僧始结茅庐于此。清雍正年间,法泽禅师初创庵院,是为开山祖师。道光间,海南修之。光绪间,裔孙化响重建大殿。宣统二年,僧开林添建客堂楼房,寺院日趋完善。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是大殿(亦称“主殿”);重要文物是观音坐像和“二十五圆通”群像。观音古洞的主殿呈长方形,内供二十五圆通塑像。所谓“圆通”在这里指已达“圆满通达”境界而成正果的菩萨。在二十五圆通中,观音为主尊,两边各有十二位圆通。
    观音立像高五米许,珠冠锦袍,右手执杨枝,左手托净瓶,袒露跣足,端庄典雅,乃仿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“杨枝观音画像”而塑建。
    主殿东面十二位圆通菩萨是:优婆尼沙陀(比丘像)、香严音子(带巾挂佛珠像)、跋陀婆罗(右按膝、左掌座像)、阿那律陀(屈指计数像)、梵提(右举手、左执佛珠像)、须菩提(若举手、左捧书像)、普贤(骑白象像)、富楼那(双手举指像)、闪乾莲(降龙像)、持地菩萨像、琉璃光法王子(双手执轮像)、弥勒像。西面十二位是:陈如(合掌像)、药王三法菩萨像、迦叶(合掌像)、目连(双手按膝像)、毕迦婆(左手执珠像)、舍利弗(合袖像)、孙陀罗难陀(合手像)、优婆离(左手执珠像)、必摩(四臂像)、月光童子(双举指像)、灵空山菩萨(右持剑像)、大势至菩萨像。
    上述各位圆通菩萨塑像,千姿百态,特徵突出,由其法相可以看出,他们大多都是释迦牟尼弟子。这二十四位圆通,加上观音,共为二十五圆通,所以主殿又称为“圆通宝殿”,这是观音古洞不同于全国其它佛教寺院的突出特色。
    观音古洞现任方丈妙善法师,90岁,江苏如皋人。1932年在丹阳地藏寺礼寂宽法师出家为僧,后在普陀山傅经护法五十多年,现同时兼任普陀山地区许多寺院、庵堂之方丈。现任监院了音法师,41岁,浙江玉环人,1981年出家,师从开仁法师。

美丽海岸,风景如画,来往船只,络绎不绝。

南海观音。
    1997年建成的标志性“南海观音”巨型露天铜像,光耀天日,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氛的人文景观增添了光辉,一年四季香火兴旺,游人不断。“南海观音”铜像矗立在普陀山南端龙湾山岗,此外势随岗起、秀林葱郁、气顺脉畅、碧波荡漾、水天一色。

    像顶现弥陀,双目垂视,眉如新月,左手托起发轮,右手施无畏印,显现大慈大悲相。像身高18米,莲花座高米,三层座基13总高33米,占地5500平方米,亚金铸造,总重70吨,其中面部重1.42吨,高2.65米,宽2.4,含纯金6.5斤。堪称当今世界观音铜像之最,是海天佛国之象征。

    南海观音主像座基分两层,第一层为功德厅,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,正中一个圆形筒体,直径5.6米,直通三层顶部,接莲花基座。功德厅铜柱上铸有20幅观音说法图和妙善和尚像。功德厅两壁悬挂着“三龟听法”、“观音送饭”、“飞沙填海”、“蓝公护法”四同大型木雕壁画,用柚木雕成;还有用各种珍贵玉石镶嵌成的两幅壁画,尤以“朝阳涌日”更佳。这些设计形象造型生动,工艺高超,雕刻精细,充分示现了普陀山佛教文化之深厚内涵。

 

观音跳远眺

    紫竹林庵上端,海边岸上卧着一平坦巨石、称“观音跳”这巨石处在普陀山最东南端,为普陀山距洛迦山最近点。相传观音菩萨从洛迦山到普陀山来开创说法道场,教化众生,跨步跳到此石上,所以在石上留下了脚印。脚印约42厘米长,趾跗分明;脚趾宽15.5厘米。也有传说观音大士是从桃花岛上跳过来的,因桃花岛磨盘峰的磨盘石上也有一只脚印,与普陀山的肢印正好左右相称。也有传说:观音菩萨常站在此石上眺望大海反观自身,因而以名为观音眺。观音跳石上还有“观音跳”、“海潮独踞岛,天降自在山”、“灵异古迹“、“至此心善”等题刻。

观音跳
    位于普陀山东南端,距洛迦山最近,相传观音菩萨从洛迦山到普陀山来开创说法道场,跨步落在此石上,烙下足印,故称为“观音跳”。

 

紫竹林禅院
    紫竹林禅院在双峰山东麓潮音洞上,传说为观音菩萨修道居住处。背山面海,古朴典雅,原为不肯去观音院旧址,旧称“听潮庵”为聆听潮音洞潮音最佳去处。明末僧人照宁创建,清雍正年间重修,道光二年(1822)改称至今.1919年康有为题"紫竹林禅院"额,现在的"补木旦紫竹林"乙未年四月为山阴魏征年书。
    <定海厅志>记载:南宋绍兴年间,有巨商泛舟至普陀洋受风阻,于是泊岸龙湾港畔,见上有一座庵院,院外紫竹成林,便截成一二枝欲为手杖,用刀削之,手起刀落,闪耀发光,后遇一老人告诉他,他到的就是旃檀中的紫竹林,乃观间居住之处。
    吴承恩的<西游记>中就曾多次写到南海紫竹林中的观世音菩萨.后紫竹林遭毁,此庵一度衰败,1989年开始重建,1993年底修复开放,塑有观音、四大天王、十八罗汉、八十四大悲等像122尊。殿分三重,第一重:供四大天王;第二重圆通宝殿五间,宏大巍峨,殿中供奉2米高1吨重的汉白玉观音坐像;第三重大悲楼,楼下供奉1991年从缅甸靖来的4.5吨重的白玉卧佛像。楼西念佛堂供奉“西方三圣”。1994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了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,上万名海内外高僧和信徒前来朝山礼佛。
    令在原处新植紫竹约3000余枝,已有3米高,每当4、5月间金笋齐发,参差错落,向游人展现紫竹繁茂古景,观间道场的紫竹林景观以重观。

 

 

不肯去观音院
    在潮音洞旁,在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朴质的佛堂,佛堂中终年香烟缭绕,这就是不肯去观音院。1980年重建。相传,在唐咸通四年,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像泛舟回国,行至莲花洋新罗礁附近,遍海莲花,舟不能行,慧锷大师便向佛像祷告“若我国众生无缘见佛,当从所向建立精蓝”。船终于在潮音洞旁泊岸,有当地居民张氏睹此灵异,遂舍宅供奉佛像,被称为“不肯去观音院”,这就是“佛选名山”――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,故历来被视作普陀第一庵,香火兴旺,不同寻常。五代后梁贞明年间(917)迁址于灵鹫峰麓(即今普济寺之前身),潮音洞上的旧址因而湮没。
    1918年8月,戊戌变法失败后,康有为先生到普陀山小憩并作诗述怀:“观音过此不肯去,海上神山涌普陀。楼间高低二百寺,鱼龙轰卷万千波。云和岛屿青未了,梵杂风潮音更多。第一人间清净土,欲寻真歇竟如何?”

 

潮音洞
    潮音洞在岛东南紫竹庵前,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。洞半浸入海中,纵深30米,崖至洞底约10米,此处海岸曲折往复,峭壁竖立,怪石层层叠叠,洞底通海,顶有两处缝隙,称为天窗。康熙三十八年御书“潮音洞”刻于洞壁。
  这个名称一语双关,寓意深刻。其一概括了洞窟的实景,其二潮水汹涌澎湃,声若惊雷,而且佛说法声如洪钟,振聋发聩,所以常用“潮音”比“佛音”潮音洞日夜浪涛不断,声如观音讲经说法,又如千僧诵经,妙响洗尘,故名。
  据载,宋元以来普陀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观音菩萨现身赐福,潮音洞也是观音大士现灵异处之一。历代到潮音洞的游人,往往被这里的奇景所触发,心中充满诗情且常欲一发而后快,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。如徐如翰的“纵有绣肠描不出,直须绝倒叫神奇”,则是直抒感慨。
  在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,石壁上刻“光时池”三字,旧名“甘露潭”,山民称“慧泉”佛家信众常祈求取水疗眼疾。
  据传说,明正德年间,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。得以康复,遂改名为“光明池”

 

 

 

禁止捨身燃指碑
    据传古时屡有人违背正信,为求得“脱离苦海”,从潮音洞崖上纵身入海,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也曾有人在此燃指,以求菩萨灵验。明万历年间参将董永燧在此建“莫捨身亭”以戒舍身燃指者,都督李分,参将陈九恩竖“禁止捨身燃指碑”于亭中,今亭废碑存。

        这里有两条龙,据说只要在龙身上从头到尾从尾到头摸一遍,就会有好运,就会有成功。
    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。

 

南海观音远眺

普陀街市

海中远眺普陀岛

2006/11/17
上一篇:飞云大峡谷 下一篇 :灵隐寺
网友评论:共(0)条
为您服务  友情连接  开心聊天  给我留言  关于本站
Copyright©2003-2022 www.llx.cn All Rights Resrved
Email:llx@llx.cn QQ:171292983